欢迎访问江河公务员考试网,江河公务员招聘网,公职考试信息一应俱全!

关闭
宣城人事考试网/宣城公务员考试/宣城事业单位招聘/宣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/宣城江河教育

在线客服

合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热线电话:0563-3842168

首页 > 国家公务员 > 考试题库

2018宣城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:言语理解11月21日

时间:2018-11-21 09:48:34   来源:   浏览:

更多公务员考试招聘信息,报考指导欢迎扫一扫

微信图片_20180423104650.jpg

2500年前诞生的《孙子兵法》(又称《孙武兵法》),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,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,但是它的作著究竟是谁?

司马迁在《史记·孙武吴起列传》中说,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,孙武生于春秋末期,孙膑则晚100多年,生于战国,各有兵法传世。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,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,因此班固在《汉书》中把孙武的兵法叫《吴孙子》,把孙膑的兵法《齐孙子》。《吴孙子》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《孙子兵法》,而《齐孙子》(《孙膑兵法》)在魏晋时已无记载。

唐宋以后,有人对《孙子兵法》及作者提出疑问,认为此书源于孙武,却完成于孙膑;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,唐代杜牧说,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,曹操削其繁剩,笔其精粹,以成此书;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《孙子兵法》其书为伪,甚至怀疑孙武、孙膑为同一人。

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?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?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。1972年,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,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,其中包括《孙子兵法》(105枚)、《孙膑兵法》(232枚),这批竹简经刮削、烤炙而成,做工精细,两端平整,无刀削痕迹,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。银雀山汉简的形制、书写格式、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,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。

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,莫过于还原了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全貌以及《孙膑兵法》十六篇。经专家整理分析,银雀山竹简中的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,这是现存最早的《孙子兵法》版本,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,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,为校勘和研究《孙子兵法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文献价值非同一般。竹简本《孙子兵法》计2300余字,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,有100多处不同点,十分值得研究。

竹简本《孙膑兵法》整理出222枚,共得6000字以上,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,失而复得。该书整理出上、下两编,上编可以确定属于《齐孙子》,共十五篇;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《齐孙子》的论兵之作。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《艺文志》著录本,也不是完善的版本。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、孙膑并非一人,也印证了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有关孙武、孙膑记载的真实性,《孙腕兵法》确有其书。

1.1.>唐代杜牧对《孙子兵法》的观点是

A.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

B.是由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

C.是后人以孙膑的名义写成的

D.前部分由孙武完成,孙膑完成后续成书工作

1.2.>关于《孙子兵法》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:

A.曾经失传上千年

B.班固称其为《吴孙子》

C.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

D.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已无相关记载

1.3.>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:

A.《孙膑兵法》的作者是谁

B.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

C.《孙膑兵法》是否确有其书

D.孙武、孙膑是否为同一人

1.4.>根据本文,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:

A.书写文字

B.陵墓特征

C.陪葬物品

D.简册特征

1.5.>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:

A.银雀山汉墓整理出土大批竹简

B.银雀山汉墓竹简:为孙武、孙膑正名

C.银雀山汉墓《孙子兵法》的发现和破译

D.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——银雀山汉墓竹简

阅读以下文字,完成各题。

     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,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,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。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,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;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。美善结合,以善统美,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。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,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。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《摩罗诗力说》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,但是强调美善一体,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,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,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,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,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。摒弃理性,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,如今“过一把瘾就死”,“潇洒走一回”,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、醉生梦死的心态,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,严肃文艺的[a]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。

     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,还提出“反(返)情以和其志”的思想,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。孔子说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,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,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,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。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,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。当然节情以理,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。这里的“礼”和“志”,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。其次,“理”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。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,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,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。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。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。

2.1.

鲁迅在《摩罗诗力说》中曾予以全面批判的对象是( )。

A.中国传统审美文化

B.天人合一的思想

C.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

D.将审美和伦理混为一谈

2.2.

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审美文化价值,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示?( )

A.文艺应净化人们的灵魂,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

B.文艺应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统一

C.文艺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

D.文艺应真实地反映本时代人们的心态

2.3.

下列选项中对于文章第2段提到的“节情以理”的“理”理解正确的是( )。

A.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

B.良好的现代国民素质

C.抽象的理性与道德符号

D.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

2.4.

根据文中所述,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?( )

A.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

B.善美一体,以善统美

C.“反(返)情以和其志”

D.“立于礼,成于乐”

2.5.

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( )。

A.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,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

B.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,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

C.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,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

D.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,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,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

2.6.

文中[a]处应填入的词语是( )。

A.衰颓

B.兴旺

C.没落

D.消亡

答案与解析

1.1.答案:

解析:

根据原文“唐代杜牧说,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,曹操削其剩,笔其精粹,以成此书;”可知,对《孙子兵法》的观点为“在原本上削减而成”,对应选项为A。

1.2.答案:

解析:

根据原文“因此班固在《汉书》中把孙武的兵法叫《吴孙子》,把孙膑的兵法叫《齐孙子》”可知,本题选B。

1.3.答案:

解析:

根据原文“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、孙膑并非一人,也印证了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有关孙武、孙膑记载的真实性,《孙膑兵法》确有其书。”可知,B、C、D均有提及,而A项“《孙膑兵法》的作者是谁”并没有提到,所以不能用来证明。选A项。

1.4.答案:

解析:

根据原文“这批竹简经过刮削、烤制而成……银雀山汉简的形制、书写格式、篇题的处理……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。”可知,评判年代的标准有2个:“样式”与“内容”,归纳即“简册的特征”,所以选D项。

1.5.答案:

解析:

文段结构层次可分为两部分:关于《孙子兵法》与《孙膑兵法》作者的问题、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证据。可知文章核心意思就是: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了孙武与孙膑的存在及二者的关系,选择B。

2.1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为细节判断题。

鲁迅批判的对象是“这一点”,而“这一点”指代的内容在其前一句“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,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”,由此可知,鲁迅批判的是“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”,因此C项正确。故正确答案为C。

2.2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为细节判断题。

A项正确,可由“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,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”得出;B项正确,根据最后一段可知,文艺要把思想内容和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;C项正确,可由“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,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,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”得出;D项观点无法从材料推出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
2.3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为词句理解题。

定位材料,要理解“节情以理”需要结合下文。根据“当然......并不是要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......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。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”可知,“情”和“理”都强调其时代性,因此D项正确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
2.4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为细节判断题。

材料第一段即提出“美善结合,以善统美,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”。第一段主要阐释“美善结合”,第二段主要阐释“以善统美”。因此B项正确。A项是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之一;C项表述不全面,只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;D项是对“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”的例证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

2.5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为细节判断题。

根据“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,还提出“反(返)情以和其志”的思想,即提倡......”得出A、B项正确;C项错误,根据“这一点鲁迅在......但是强调美善一体,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,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”可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并没有否定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;D项正确,可由“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,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,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”得出。故正确答案为C。

2.6.答案:

解析:

本题考查实词填空。

根据句意排除“兴旺”。“衰颓”指(身体、精神等)衰弱颓废;“没落”指衰败、趋向覆灭;“消亡”指灭亡、消失。结合语境可知,严肃文艺在那种文化氛围下势所难免地消失,语义较重,因此词义较“没落”重的“消亡”最为恰当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
更多宣城地区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,欢迎登陆:

宣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  宣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

相关文章